close

這次開發的主動式重低音其實是上一款帶通式箱體的延伸構想,箱體不大,寬高深分別是21CM x 33CM x 36CM,背波和正波有各自的導波通道,採用南洋烏心石打造非常堅固!

 

 

 

 

由上圖可以看到似曾相似的結構,沒錯! 就是我以前曾經發表在部落格上的隧道式結構音箱,詳見下面連結,但不同的是這上面二個隧道是正波的導波管,而第三個隧道是背波的導波管,同時也負擔平衡壓力的角色。

http://valleywu.pixnet.net/blog/post/16797739 

 

在開始寫製作過程前,先回顧一下喇叭音箱結構的幾種款式:

 

 

1.  開放障板--這是最早期的喇叭形式,把全音域單體鎖在一片板子上立起來,就可以欣賞音樂了。全音域單體的特性是....中頻無敵。

 

 

2. 密閉音箱--將喇叭裝在密閉箱體上,並在箱內填充適量吸音材質,避免箱內反彈的聲波撞擊單體振膜干擾振膜運動,吸音材質可以有效延伸箱體體積,因此密閉箱體可以做得更小,這是現代喇叭的基本型。

 

 

3. 背載號角音箱--開放障板的低頻量感少,其中一個原因是背波和正波會互相抵銷,且在低頻特別明顯(波長較長),密閉箱體雖然能夠提供更多的低頻(背波被箱體吸收,不會抵銷正波),但效率較低,且容易有箱音染色。1930年由Paul Voigt所提出的TQWT音箱利用一片置於箱內的斜板,有效的把背波的效率提高並於適當的位置導出,大幅提高喇叭效率,這種模型也是後來全音域喇叭的製作典範。



 

4. 低音反射音箱--這是最常見的音箱款式了,綜合密閉音箱的優點和背波導管可以提高喇叭效率的優勢,在一個經過縝密計算內容積的的箱體,搭配一根適當長度的圓形開口管,就可以再生相對平直的響應曲線,市面上不論是幾百元的電腦喇叭到幾十萬的喇叭都是採用這種型式的箱體。但前提是要和單體的特性互相吻合才能又最佳的表現.....

 

 

5.傳輸式音箱--這種音箱不是密閉的,但卻在箱體內打造狹長的導波路徑,形成如同隧道般的結構而得其名,目的是讓背波經由導波路徑逐步滾降,因而得到最自然的低頻,由於低頻波長較長的特性,傳輸路徑必須夠長才能有明顯的效果,但仍須特別注意單體的特性搭配,否則會有速度落差的問題。



 

 

6. 帶通式音箱--這是看不到單體的音箱,因為單體是藏在箱體裡面的。會這麼作的理由同傳輸式音箱,但正波和背波都有需經過導波管才會出到外部,因此效率非常低! 箱體結構必須堅固且厚重才能抵抗箱內單體的強力運動,才不會聽了一陣子就七零八落了。特性使然,這種箱體僅能運用在特定功能的喇叭,例如重低音就非常合適,但由於作工複雜,這種音箱僅見於少數進口品牌,價格自然也不低。

 

 



 

回到本文,這次開發的箱體就是"帶通式"和"傳輸式"箱體的結合,我的想法是打造一個小尺寸的主動式重低音,於是在一一取得關鍵組件後,打造音箱的工程再度交給大溪的游師傅啦 (您辛苦啦!)。

 

 

 

 

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箱體的兩個傳輸通道在上(靠近後端),一個在裡面(靠近前端),所有管道都有鋪棉處理,箱體材質是厚度20mm的南洋烏心石。

 

 

 

 

 

 

 

 

安裝第一顆單體,看起來怪怪的嗎? 這是一顆被動輻射單體,沒有磁鐵總承和音圈喔。他的作用是傳輸重低音單體的背波輻射由第三導波管送出,並提供重低音單體的氣密艙。

 

 

 

 

 

 

 

 

這是主角--6.5吋重低音單體,低頻可下潛到30Hz,鎖在箱體的中央靠後端的位置,單體背後是氣密艙,前方是主音艙,正波經由上面兩的傳輸管道送到箱體前方。

 

 

 

 

 

 

 

 

加上JAMO擴大機背板後就裝箱完成了,這次游師傅另外採用美國杉木拼板打造一顆珍藏。

 

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音箱的背面,這款低音背板我前面介紹過了所以不再多說。這次的設計可以讓圓弧背板完全嵌入箱體。

 

 

 

 

 

 

 

 

音箱正面下方我設計了一個指示燈孔,方便使用者知道現在重低音的工作狀態 (綠燈表示工作中,紅燈表示standby)

 

 

 


 

 

 

 

 

哥倆好排排站,兩種木紋各有美感。測試了許多低頻樂器後,低頻能下到30Hz的實力自然不會太難過關,加上小尺寸單體快速的特性以及獨特的氣墊式結構,您猜我發現這款氣墊式低音發出什麼樂器的聲音最迷人?是 定音鼓 ! 在試聽了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重低音後,我覺得能表現出定音鼓鼓膜震動的短促餘波是難能可貴的阿,呵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lley 的頭像
    valley

    原箱的共鳴

    val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