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階分音的頻率交越是以-24db/oct的模式銜接高音單體與中低音單體的分頻點,由於聲音訊號經過兩次濾波才驅動喇叭,使得高低音單體的工作頻率範圍更精準。
採用的低音單體是德國Becker,高音是日製軟半球絲膜單體。關於這顆綠色鼓紙的單體,先前已經積層板音箱出現過,當時我做了兩對,一對是四階分音一對是一階分音,其中一階分音那一對後續又改了電感和電容等被動元件來改善聽感,但兩者聲音表現卻還是有點差距。
http://tw.myblog.yahoo.com/jw!tu._e_KEERsngeUWOEqcMw--/article?mid=600&prev=647&next=562&l=f&fid=31
大抵說來,在相同單體基礎下,一階分音的優點是音樂活生感十足,四階分音的優點是低頻基礎穩固,兩種分音方式猶如天平的兩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也曾經將一階分音的低通濾波改為T型(2電感1電容),甚至將其中的PP電容換成電解電容,但表現還是不夠全面。
前一篇文章討論耦合電容時,我發現美國CDE電容的聲音大器又細膩,後來我把這款電容用在超高音也沒讓我失望,所以我想如果整個分頻電路都採用CDE電容是否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聲音? 為了達成這個理想,我重新以Linkwitz-Riley分頻計算建立分頻點,所有的電容都採用美國CDE廠製,一階濾波採用法製SOLEN電感,二階濾波採用台製電感,所有被動元件全部逐一量測。分頻點設定資料如下:
高音單體直流阻抗:3.4 Ω
低音單體直流阻抗:2.95Ω
分頻點:4,150Hz
高頻濾波電容C1:6 uF、C2:12 uF
低頻濾波電感C3:20.7 uF、C4:4.6 uF
高頻濾波電感L1:0.08mH、L2:0.37mH
低頻濾波電感L3:0.21mH、L4:0.11mH
低音補償線路R=3.7Ω、C=6.1uF
下面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我已經安置好所有的電容器了,當中併電容是不得不的方式,一顆8uF±10%,誤差0.8uF將近200Hz,接連兩次濾波後頻率陷落/突起之處就會更明顯,既然採用Linkwitz-Riley精準分頻就要避免誤差發生,所以我先以大容值電容為基礎,實際量測過後再用小容值電容疊加到理想容值,依循容值愈小愈檔次愈高的原則,算起來一塊分音器就用上了12顆CDE電容,所費不眥阿,呵呵。
安置電感及Zobel線路,猜猜中央的圓形大孔是做什麼的呢?
哈! 原來是預留的反射管孔,分音器這麼大片只能裝在箱體背板囉。
出現新同學了,分音器裡怎麼會有波段旋鈕呢?
原來是要給L-PAD衰減高頻用的,往常我都是做成固定衰減值,這次稍微改變一下作法,讓用家可以自行調整高頻衰減量,這種作法在古董喇叭和現代高階喇叭上也常看到。
日製的福島雙羽電容是金屬片水泥電阻,內中的金屬片是來回彎折的結構,沒有捲繞所以無感。這次我大量採用這種平版立式電阻構成二組三群搭棚焊接的L-PAD,分別可以衰減高音效率1.95db、2.8db、3.83db,三級差距大約都是1db。為了防止電阻內中的平面金屬片變成天線陣列,我找了一個鐵盒把所有的電阻罩起來,比較安心。
完成囉,上圖可以看到分音器和背板間的比例,照片右邊就是翻過來的樣子,可以從背板直接調整ALPS波段開關衰減高音效率。實際聆聽聲音果然有進步,更全面的聲音意味聆聽的曲目範圍更寬廣,這下大提琴也可以聽了,呵呵。
感謝瀏覽,文中如有謬誤懇請過路高手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