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有太多可以飛天鑽地的訊號線,除了以高科技掛帥的廠線之外,熱中自製訊號線的DIYer也不乏獨門調音密技,小弟的這篇文章純粹是紀錄自製訊號線的製作過程,沒啥特別的地方,講在前面先,呵呵。
訊號線最基本的功用就是傳遞訊號,因此堅固耐用不變質是基本要求。傳統上,PA工程使用的訊號線較家用環境嚴苛,不僅使用長度長得多,線材還經常在器材間堆疊交錯,換線時免不了拉拉扯扯,所以線材結構一定要穩固,對抗雜訊的能力也要更高。其中最為耐用與可靠的,非美國百年線廠Belden莫屬。Belden Inc.由Joseph C. Belden成立於1902年,至今出品的線材多如牛毛,除了音響用途外,高頻天線、控制線、廣播電纜線、電力線都是它獨佔熬頭的領域。
1880年代為了長距離廣播的需求,獨立披覆的兩股金屬線以對絞結構結合成一條線的模式被提出與應用,使用這種結構的線材分別連接器材兩端的正負極,可以確保訊號傳遞的過程兩股受到干擾的程度差不多,因此保有傳遞訊號的對等強度。大家最常見的Belden灰皮訊號線就是這種結構,但在對絞結構之外,它還包覆了一層鋁箔麥拉作為金屬屏蔽層,以及第三股裸露絞線作為屏蔽層接地,並增強線材對抗拉扯的能力。在控制線用途的Belden線上,這股裸線還有以鋼絲為材質的型號,就是為了確保佈線工程的高度可靠性。有興趣的可以到官網看看 http://www.belden.com
但是對絞線除了長距離/抗干擾的優勢外,對絞結構本身無法採用太粗大的線徑是先天的缺陷,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市面上有各種編織/排列結構來提升抗干擾能力,也有開發各種抗氧化材質來對抗化學變化引發的衰聲,各廠家莫不致力於傳遞細微音頻訊號來努力。
最早接觸的多線徑訊號線,以MIT散線MI330為代表,這款線是以銅線為導體,正負極結構由一根粗蕊紅皮漆包線為中心,外圍環繞數股細線徑的漆包線,並由細蕊銅線插空隙填充,外層再披覆絕緣材質為一極。兩極間另安置兩根獨立包覆的中等線徑漆包線,亦當作正負極使用。這種以漆包線為導體的訊號線,剝除漆皮的過程十分耗工,我是用小刀和砂紙慢慢刮除漆皮,逐一上錫合成正負兩股,再銲入RCA端子。MI330的聲音濃厚,低頻的線條和量感表現尤其傑出,整體而言各頻段均衡是一條耐聽的線。好友Jeffrey對這條線的C/P值讚譽有加,因此也讓我對多線徑訊號線產生莫名好感,埋下了自製訊號線思考邏輯的種子。
回到前提,一般而言Belden對絞線的聲底是中頻優秀,結像清晰,但低頻不沉高頻不逸,頗為"中性",我這次的製作就是希望在原本的基礎上加強兩端的延伸,方法就是用多線徑來強化兩端遺失的頻段。我的基礎是Belden 9414,這款線的外層披覆材質是實心的乳白色PVC,型號和廠牌是壓刻在線身上,不是黑字或藍字油印,和常見的薄灰皮線不同,請看圖:
9414是對絞線,在官網資料標示為AUDIO用途,絞線材質一樣是鍍錫銅,7蕊為一股,單股線徑約22AWG,鋁箔麥拉,外徑約5mm。
首先我取3股9414纏繞,讓傳遞訊號的線徑增加,得到的聲音是中頻變得肥厚,高低一樣沒有,這是第一步。
然後我加上1條同軸結構的鍍銀線想要加強高頻,結果鍍銀線太細,聽不出效果。
為了驗證鍍銀線對高頻的增益效果,我另外取3條同軸鍍銀線合成一條線,讓隔離層串連當負極,三條線的中心軸當正極,結果試聽發現高頻變得模糊,比單一條還要難聽,這是第二步。
至於低頻的改善,我先是使用ACT長結晶單蕊銅線來抓感覺,發現1.0mm的單蕊線速度太快,會把聲音催得乾乾扁扁,這是第三步。
有了前面這三步試水溫後,我開始嘗試各種不同比例的線徑混搭,經過將近一年的測試,總算有了一個令人滿意的成果。
成果的配方是取一條9414雙絞線+兩條獨立金屬網隔離的0.5mm單蕊銅線+一條獨立隔離鍍銀雙絞線(1987年製,美國軍規鐵氟龍,內心導線單股0.6mm),請看圖:
上面:美國軍規鐵氟龍隔離鍍銀雙絞線
下面:Belden 9414 隔離鍍錫雙絞線
左右:獨立金屬網隔離單蕊銅線
線身結構確定後,我到材料行買線徑8/10的矽膠管當作保護層,由於混絞結構最粗達9.2mm,穿線時一定要噴矽油潤滑才拉得動喔。
俗云:行百里半九十。為了讓製線的變數更單純,我請託惡堡老田賣我這款他開發的端子,除了碲銅材質的優勢外,我看上的是正極穿孔設計,可以讓我的線一路暢通到底。這顆好看又好銲的正港台灣製碳纖RCA公頭350元/顆,有需要的朋友請到老田的部落格留言:http://tw.myblog.yahoo.com/early_bird_audio
收尾的銲錫是OYAIDE SS-47 (含銀4.7%),它的銲油滿特別的,銲起來摩擦感比較大,聞起來也沒有酸臭味。
至於聲音嘛? 沒啥特色,樸實平衡而已。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