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的過程就是不斷的累積經驗與學習,遇到挫折或者零件缺料時,可能計畫就得停擺好一陣子,直到問題點解決了,才會繼續進行下一步。正因如此,DIY作品成熟度與否的關鍵,端看作者心中的那把尺的刻度有多細。至於開發歷程所花費的時間,反而有助於思考周密,而不會造成壓力。


 


這次開發的是一種複合式的箱體結構,為免混淆網友,我統一把之前那些外觀看不到單體的音箱都改稱為「帶通式音箱」:因為他們都具有相同的band-pass構造,並在箱體內安置一顆重低音單體與材質相仿的被動輻射單體,兩單體各自擁有獨立的傳輸通道。由於具有背波密閉性的特色,所以之前我都稱之為「氣墊式」重低音,現在改稱「帶通式」,特此說明。


 


至於新箱體其實就是把帶通式結構的底部開洞,並將重低音單體由外向內安置,單體的背面是連動兩顆被動輻射單體的密閉艙室,使用時單體朝下發聲,由於外觀看得到單體,所以把這種稱為「氣墊式」應該更為適合。外觀如下圖所示:


 




箱體內則安置兩顆尾端相對的6.5吋被動輻射單體,正面各自往前後朝向自己的傳輸孔道。由於兩單體對應的箱體容積與傳輸路徑長短都不同,因此當8吋單體往復運動時,兩顆被動輻射單體會壓縮不同的獨立艙室的空氣,並經由各自的傳輸路徑將推送空氣產生低頻滾降,創造出一系列向下延伸的低頻。


使用的單體是一顆具有M型懸邊的8吋單體,這顆單體的聲音較為柔和,安置在帶通式音箱的表現不佳,聲音會顯得混濁。


改成外置後,由於單體的往復運動所受到的空氣牽引變少,音壓明顯提高,連低頻線條也變好了。而傳輸管道產生的低頻滾降作用讓低頻更為厚實,氣密艙的空氣彈簧作用讓這款音箱可以承受極大音壓不必擔心發出嗡嗡作響的箱音。


 


之前的文章[雙6.5吋主動式帶通重低音]我曾經提出用加大單體磁力的方式與更換重低音模組來提升低頻控制力,但兩者都會因為箱體音壓極高產生氣流哮聲。而且由於兩顆主動單體所面對的氣密艙室容積不同,在Fs附近會產生不同的阻抗峰值,兩單體共用同一組重低音輸出,不論並連或串連都無法避免聲音劣化加劇,經過將近10個月的思考,總算以這篇文章終結所有的缺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顧這篇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jw!tu._e_KEERsngeUWOEqcMw--/article?mid=155&next=146&l=a&fid=5


 


謝謝瀏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lley 的頭像
    valley

    原箱的共鳴

    val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