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L4200系列是JBL在1992年發表的最後一款近場監聽喇叭,分別是低音採用6.5吋的4206和採用8吋的4208,在這款監聽喇叭上JBL搭配了鈦高音和經典的波浪形紙盆低音,並將障板配置單體的基準平面改為磁鐵前的音圈處來貫徹點音源概念,JBL為這種高音內縮而低音外凸的配置打造曲面障板造型,不僅是當代的創舉,更為之後的喇叭設計者樹立新的典範。
圖片取自 オーディオの足跡
http://audio-heritage.jp/JBL/speaker/4208.html
在YAMAHA NS系列監聽喇叭占據世界各地的錄音室之前,監聽喇叭可說是JBL的起家絕活,從1971年發表的4310開始,1982年4410系列,1989年K2系列,JBL每每出招可以說都是劃時代的經典,成立近70年來在專業音響領域的貢獻非常卓越。
關於JBL的輝煌歷史請看這邊 http://www.jblpro.com/www/jbl-story/history
1992年JBL推出4200系列後,JBL轉戰家用Hi-End領域,捨棄原本方方正正的音箱造型和單體前鎖的樸實,開始將號角內置並打造精美圓滑的造型以迎合消費市場,而4200系列剛好就是曲面造型的試金石,推出之後廣受監聽工作者的喜好,錄音室、廣播電台、劇院音控、電影剪接台,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在當時可說是監聽喇叭的業界標準聲。
做為場控人員,我常用的現場監聽喇叭是芬蘭GENELEC主動式,剪輯台用則是美國Alesis搭配Hafler後級,這樣的設備陪伴我渡過許多閉門造車的光陰。
但做為比一般要求稍為高一點的愛樂者,有時在家也會想搞一下剪輯,於是弄一套近場監聽喇叭的想法也就逐漸醞釀..
首先,要復刻一對喇叭需要準備哪些前置作業? 是蒐集單體還是製作箱子? 以大尺寸全音域來說,我想應該是兩者同樣重要,因為全音域單體的Q值與共震係數,掌握在箱體結構上兩者缺一不可。
那至於分音喇叭呢? 我認為有比單體和箱子更重要的關鍵。
舉例來說好了,一樣到市場買菜,切成一樣的形狀,加一樣的調味料,用一樣的盤子盛,大廚烹出來的滋味絕對和媽媽煮的不一樣,為什麼? 因為控制項不一樣阿~ 掌管美味的關鍵在每一位廚師的手法。
http://www.jblproservice.com/pdf/Studio%20Monitor%20Series/4208.pdf
JBL不愧是業界的標竿,上面的公開文件詳細記載JBL4208採用的單體型號、箱體尺寸、分頻點和響應頻率毫不藏私,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資料,莫過於分音器的配置圖。
DIYer如我,就算能透過網路和老先覺蒐集到原廠單體,缺了原廠分音器也不敢妄稱復刻版,就算找到原廠分音器,沒有文件,壞了也不知如何修復。因此,我認為復刻成功的關鍵,在全音域喇叭是箱體結構,在分音喇叭是分頻線路圖。
觀察原廠提供的分音線路圖可知,4208採用的是二階分音,分頻點在2.6KHz,高音有加定壓衰減線路(L-Pad)衰減,低音有加Fs阻抗高峰補償(Series Notch Filter)和阻抗上升補償(Zobel Filter)兩種線路,可見低音分頻的部分是經過反復測試,使低音單體508G的TS參數與箱體共振間達最佳化的結果,而高音的部分則是作部分衰減以使銜接低頻的音量可以平衡。
音箱的部分一樣委請木工師傅打造音箱,參照原廠數數據並配合我的擺放位置,我將喇叭尺寸調整為26x30x39(cm),並且取消曲形面板恢復JBL傳統造型,原因其實很簡單,4208原配高音031Ti是箱內卡榫固定式,而我準備使用的026Ti是大一號的純鈦高音,不僅單體是前鎖式的,而且效率更高勢必要修改L-PAD,因此音箱的部分就不拘泥在仿造外型的復刻水準了。
既然是訂製音箱,材質厚薄都可客製。這次首度改用原木烏心石,為防變形,我設定面板厚度高達5cm,並內嵌到四邊厚度2.5cm的側板中,側邊連接面45度相接,內面加45度補強條。
單體裝箱照,由上圖可以看到木箱加工非常精準,026Ti放置定位後,與邊框的距離小於1mm。
JBL原廠單體T/S參數表
http://www.jblproservice.com/pdf/thiele%20small%20parameters/theile%20parameters.pdf
由於箱體容積略有修改,查詢原廠的文件發現低音單體508G的Vas高達42.5L, 可知必須在箱體內塞入大量纖維棉才能夠合乎單體最適化的等校體積
搭上網罩,阿全的工藝水準真是賞心悅目阿~
實聽二週以來,發現低頻80Hz附近會有一個大凹陷,使得打擊樂的力度盡失,原本懷疑是吸音棉太多所致,但後來驗證更像是箱體彈性係數和原廠設定不同所造成,因為實際輸入80Hz音頻並加大音量,低音單體一樣可以推出大音壓,所以我就在訊源的後端加了一部EQ,針對80Hz做增益,還給JBL4208一副完整的歌喉。
感謝閱覽,文中如有謬誤懇請不吝指正~